依稀记得小时候观看农村“唱大戏”的场景,在农村,无论喜事还是丧事都有请戏班唱戏的风俗。本就是图个热闹吉利,或许人们观赏的仅仅局限于形式,也就渐渐助长了农村文化低俗,奢靡之风。
总是习惯于晚饭后,逢邻里乡亲有红、白事时,端一小板凳,携家带口,安坐于戏台旁。静候一场‘晚宴’。
印象中的人,总是不太多的。想想还不懂事时,总是喜欢穿梭与幕后台下,无所顾忌。那是的一切所说不上多么有档次,但极尽欢乐。 近两年,由于在外地上学,唯有适逢寒暑假期能回家探望。记得从外地刚回来时,陪父亲去听戏,脑海中展现了儿时听戏的些许程序。
若是喜事,总是先来半个小时的歌曲串烧,继而一段较为经典的戏曲,然后一段小品,差不多已有九点多,最后几首老歌压轴,记忆中好像喜事总是唱一首难忘今宵,然后散场。赶上运气好的时候,有可能看上那么一两场杂技表演。
而丧事大多为了表达对死者以尊重,通常以一段唢呐开场。继而白头戏、小品、经典压轴歌曲父老乡亲。但,这次看戏,却让我大跌眼镜,又可以说是大开眼界,不知从何时起,一股低俗、毫无趣味之风气刮遍乡村。每逢‘当大事’时。再无以往的戏台,取而代之的是一辆农用五征车,将车厢打开,平铺,快捷方便。而再也不见三三两两等待化妆的演员。
唯有浓妆艳抹的所谓舞女。舞台的表现形式更从“多元化”趋向于“单一”。以前的所有项目,演技一毫无踪迹,而香艳的脱衣舞在舞台确实摄人心魄。时间安排更是极为巧尽。刚开始,用播放器先播放半小时的音乐,待酒足饭饱的人们珊珊而坐的时候,所谓‘少女’就要登台露肉了。一场持续两个小时的舞蹈占据了演出的所有,而大多数的结尾,也一般由此女穿内衣下台。
一个传播乡村文明的舞台到处充斥着糜烂的气息,演出未完,几经想走,但又有着强烈的好奇心,并不是对那厮的身体多么有兴趣,只是想知道,为了生活而牺牲一切,在台上极尽风光而台下满脸厌恶和疲倦的女人,到底会不会躲在自己心灵的角落,默默地哭泣。
所以我也懂了,有一万个人就会有一万个生活方式,各取所需。我们没权利去指责任何人,更没权利去劝导和改变她。作为茫茫众生的一菩提,沧海一粟,我想能做的仅仅是在心里暗暗叫几声可惜。真可惜啊。然后,悻悻的滚被窝,重拾旧梦。
谈到这两声可惜,我想说的是,虽然这个可惜有着对此女沦落的悲哀,为她选择这样一种生活方式而惋惜。但大多数还是对农村一种文化遗产渐渐遗失的痛楚。
读过余秋雨先生“文化苦旅”中有一篇是写废墟的。我想,农村文化正在由昌盛,繁荣趋向没落,几近毁灭。渐渐沦为农村文化的‘废墟’。但其却又有存在的意义与价值。对于文化的理解我始终太过于浅薄和粗鄙。或许这迎合了大多数人们的需求与需要,‘民心所向’。但当‘无知’的农民欣赏,玩乐过后,深深留在人们心坎中的沉痛思考,对于追随民族文化而言,恐怕又是一次巨大的心灵创伤吧。